電磁兼容性是指設備或系統在其電磁環境中符合要求運行并不對其環境中的任何設備產生無法忍受的電磁干擾的能力。因此,EMC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設備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對所在環境產生的電磁干擾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值,即電磁干擾(EMI) ;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對所在環境中存在的電磁干擾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擾度,即電磁敏感性(EMS)。
EMC三要素
1.騷擾源:人為騷擾源、自然騷擾源。
2.耦合途徑:傳導(電源線、互連線)、空間輻射。
3.敏感源。
射頻抗擾度試驗用來模擬被測設備工作在一定強度的電磁干擾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如工作在無線電臺、電視發射臺、移動無線電發射機、各種工業電磁輻射源等周圍的設備,以及電焊機、可控硅整流器、熒光燈等在工作時也會對設備產生輻射現象。
為了達到標準IEC 61000-4-3、EN 61000-4-3及GB/T 17626.3的要求,此項試驗需要在滿足均勻域要求的全/半電波暗室里面進行。
一般試驗頻率為80MHz一1GHz/6GHz,測試場強在1V/m ~ 30V/m之間。
對于低頻( 150kHz ~ 80MHz/230MHz )的射頻信號,由于其波長比EUT尺寸要長得多,EUT的互連電纜(包括電源線和信號線)比EUT本身更容易成為天線而接收電磁場,因此射頻抗擾度試驗的低頻部分,采用傳導測量方式,更直接。
針對不同類型的電纜,可選4種注入方式:
(1)CDN直接容性耦合注入:適合于電源線(使用M型CDN)以及常用電纜(例如非屏蔽非平衡線AF2, AF3,AF4, AF5, AF8:屏蔽電纜S1, S1/75,S2,S4, RJ45S,S9, S15, S25, S37, S50;非屏蔽平衡線T2, T4, T8,RJ11, RJ45等。
(2)電磁鉗注入:如果無法使用CDN,可以使用EM-鉗 (電磁鉗)。電磁鉗是一種高效寬帶的夾鉗式注入設備,常用于測試非屏蔽的多根電纜。
(3)電流鉗注入:如果無法使用CDN,而且被測電纜的長度很短,就需要使用電流鉗。
(4)直接注入法:通過100Ω電阻直接注入到同軸電纜的屏蔽層上。
工頻磁場是由設備附近導體中的工頻電流或附近的變壓器泄露產生的騷擾產生,對于附近的導體產生的工頻磁場,分為兩種情況:
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穩定的磁場,幅值較小。
故障條件下的電流,產生幅值較高,持續時間較短的磁場,可能造成保護裝置,如熔斷器動作。
穩定磁場試驗適用于公用或工業低壓配電網絡或發電廠的各種形式的電氣設備。
故障情況下短時磁場試驗要求與穩定磁場的試驗等級不同,其最高等級主要使用于安裝在電力設施中的設備。
試驗磁場的波形為工頻的正弦波形。
實驗室模擬工頻磁場和脈沖磁場測試時,由信號源產生相應電壓信號,經電流互感器將信號傳遞給1m x 1m磁場線圈,從而產生標準磁場進行測試。
脈沖群抗擾度測試,是模擬電網中眾多機械開關在切換感性負載時所產生的干擾。
這類干擾的特點是:成群出現的窄脈沖、脈沖的重復頻率較高(kHz-MHz級)、上升沿陡峭(ns級)、單個脈沖的持續時間短暫( 10-100ns級)、幅度達到kV級。成群出現的窄脈沖可對半導體器件的結電容充電,當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后可引起線路或設備出錯。
試驗時將脈沖疊加在電源線(通過耦合/去耦網絡)和通信線路(通過電容耦合夾),對設備形成干擾。
浪涌(沖擊)抗擾性試驗,是模擬自然界里的雷擊(間接雷)以及供電線路中因大型開關切換所引起的電壓變化對供電線路和通信線路的影響。浪涌呈脈沖狀,其波前時間為微秒,脈沖半峰值時間從幾十微秒到幾百微秒,脈沖幅度從幾百伏到幾萬伏,是一種能量較大的騷擾。
浪涌試驗規定了兩種波形( 1.2/50μ s和通信波10/700μs)、幅值為0.5kV到4kV,能量特別大,對EUT的影響可能是破壞性的。10/700 μs (俗稱通信波)適用于長距離對稱通信端口,1.2/50 u s適用于電源線端口和其他信號線端口。
試驗時通過耦合網絡將脈沖疊加在電源線和通信線路,對設備形成干擾。受試設備(EUT)的試驗部分主要包括設備的供電電源端口、保護接地(PE)、通信端口和控制端口。
靜電放電試驗主要檢查人或物體在接觸設備時所引起的放電(直接放電),以及人或物體對射別鄰近物體的放電(間接放電)時對設備工作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