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上海儀表廠作為“地球之腎”,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保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是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下面小編告訴大家上海儀表廠技術能做些什么?
我們國家的濕地類型多樣,資源豐富,濕地面積居亞洲之首。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僅沼澤、湖泊、灘涂、鹽堿地、稻田、淺海等濕地就有6600萬公頃,其中不包括河流、水庫、池塘等。
但近年來,由于城市建設的加快,加上缺乏統一的規劃,以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我國濕地退化速度加快,生物數量呈逐年遞減趨勢。最近的研究表明,近40%的國際重要濕地受到中度或高度威脅,因此加強濕地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和保護刻不容緩。

為了加強濕地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我國目前已經成功地將衛星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3S”技術應用于濕地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中,使監測與保護手段更加完善合理。
濕地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土地利用方式最多樣的生態系統,利用“3S”技術對大面積濕地資源及其生態環境進行動態監測與分析,可以準確地確定濕地的邊界范圍、主要類型以及生物多樣性狀況,特別是能準確地掌握珍貴動物及其棲息地的變化情況,為監測和保護濕地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提供有力的手段。
除"3S"技術外,大數據、移動因特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數字技術也在濕地監測和保護中得到應用。
如基于物聯網技術,部署適合濕地環境的在線自動監測系統,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采集到的數據實時傳輸到生態監測服務平臺,綜合平臺提供的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存儲、視頻監控、報警、預警、展示和用戶訪問等功能,可廣泛應用于濕地生態環境的水質、水文、土壤、氣象、環境、動植物監測等方面,可為動、植物和動物監測提供更安全、更準確、更方便的觀測手段,為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通過這些技術的加入,可以實現從源頭掌握各類濕地生態數據,對濕地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
作為水資源保護的重要內容,濕地是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自然界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我國不僅出臺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國家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而且還建立了“濕地研究中心”,不斷推進和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濕地保護法草案于2021年1月20日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也是我國第一次針對濕地保護的立法,旨在加強對濕地的保護和修復。
以上就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更多的請關注我們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