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夜行飛機著陸前,你是否曾俯瞰窗外,欣賞由城市燈光打造的獨特夜景。但你知道從太空中欣賞城市夜景,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嗎?

上面這幅圖片是通過衛星拍攝的京津冀城市夜景圖。其中,在城市群中尤為奪目、燈火亮度較高的就是北京、天津等城市,而大部分較為暗淡的區域,則是京津冀城市群中其他的中小城市。
一個多月前,雄安新區成立,其與北京、天津構成一個近乎完美的等邊三角形,一個新的“城市群”呼之欲出,它超越了原有“京津冀一體化”的層面,對幾個小城市賦予了驅動力的角色。
當然,絕大部分小城可能不會有這三座河北小城的幸運,但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群發展所帶來的資源流動、共享與整合,讓越來越多中國城市“亮”起來成為可能。
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形式,在一個城市群內,不論超大城市還是小縣城,相互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讓資源打破地域界限在整個城市集合中流動,為更多人提供機會。
然而,中國現有及規劃中的大大小小20個城市群,涵蓋400多座城市,普遍面臨“一城獨大”、發展不平衡、關聯度不高、協調性不足等問題。其中關鍵一點是,很多小城市往往只充當了成員,在分享城市群流動的資源時效率低下,所得甚少。那么,小城市是否有機會“亮”起來呢?
答案并非不可能。發達國家成熟的城市群有過不少成功案例,比如倫敦城市群。
上世紀60年代,因為汽車的普及,大量倫敦家庭告別了擁堵的城市,去周邊的郊區和小城鎮生活。為了加快小城鎮發展,英國將政府部門及下屬機構遷往小城鎮,并不斷完善那里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之后進一步的規劃,倫敦周邊小城鎮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而精”發展模式,都具備自己獨有的吸引力,而資源在城市群內自由流動。
無論倫敦城市群的特色小城鎮,還是東京城市群的系統規劃,都值得中國城市群發展借鑒,但是,我們不可能也不需要照搬。
怎樣讓更多城市“亮”起來?
中國城市群均衡發展,最優選擇“智慧化”。
正如“互聯網+”助力中國經濟彎道超車一樣,“智慧化”,將為中國城市群尤其是小城市發展打開新的局面。目前中國有超過500個城市進行了智慧城市試點,但長期“見樹不見林”。2016年底出臺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群的概念,明確要求對標世界先進城市,建設智慧城市群。
我們知道,城市智慧化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生活的便利。以日常出行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智慧交通建設的德國柏林,目前擁有全歐洲最大、設備最先進的交通管理系統,不僅能管理整座城市的交通運維,還可實時更新停車場車位情況,提供“個人交通預警”服務。
那么,一個城市群的智慧化會是什么樣呢?在中國城市化率最高的珠三角城市群,中國第一條跨越兩座城市的全地下軌道交通——廣佛線,便是使用了上述智慧交通系統,我們可以管窺城市群智慧化對
生活帶來的改變,哪怕還只是交通的智慧化——總長32.16公里的廣佛線,在連接廣州和佛山兩座城市后,又與城內地鐵無縫對接,實現了兩地“同城化”發展。生活在廣州的人可以為了一頓地道美食,坐上地鐵去佛山吃夜宵;精通“南派武術”的功夫大師,也能坐上地鐵去廣州給徒弟們授課。
西門子綜合交通解決方案,通過各模塊間的有機結合,實現“大而有序”的交通。
在西門子看來,智慧城市群不是智慧城市的簡單疊加,也不是解決方案的簡單疊加。建設一個智慧城市群,首先要有一個智慧化的方案,并且確保城市間的基礎設施能夠連接,所獲得的數據能夠被利用并且再次提升效率,包括互聯的交通網絡、智能樓宇、可持續的能源以及數字化工廠。
目前,中國的許多城市已經引領數字化浪潮。在京津冀地區,環保部門正在利用大數據來監測和分析空氣質量。在珠海,交通數據的分析和利用給百姓出行帶來了便利,也為政府決策和城市規劃提供了支持。在智慧城市和城市群建設中,西門子強調綜合考慮城市間的交通、建筑、人口、能源等諸多因素,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能夠根據不同時間段和特定場景,為城市能源、物流、建筑等基礎設施提供高效運行的解決方案。
當智慧化解決方案在城市群中發揮作用,分隔兩地的戀人也能每日團聚,距離不再成為愛情的阻隔;從大草原到你的餐桌,牛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新鮮;隨便去到哪個城市,那里的建筑都能讀懂你的心思,給你想要的溫度。或許,我們不用再糾結于是留在北上廣,還是回到家鄉的小城。城市群智慧化發展,讓我們選擇棲居之所有了更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