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高性能計算領導了先進設計和制造技術的發展,那么中國顯然奠定了發展的基礎;中國始終擁有兩臺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9.3億億次的浮點運算性能,占據六月份發布的超級計算機500強名單榜首,該計算機由40960個中國自主研發的“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組成。其次是中國的天河二號(銀河二號),截止2016年6月,最快浮點運算速度達到每秒3.39億億次。第三名是瑞士的Piz Daint,采用浮點速度為每秒0.98億億次的超算平臺Cray XC50。這一位置曾屬于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采用Cray XK7 平臺的超級計算機Titan。但是,橡樹嶺已經在著手制造下一代百億億次級超算Summit,由IBM Power9 CPU和NVIDIA Volta GPU組成。期望它能達到20億億次每秒的峰值速度,并能在2019年1月投入科技用途。

國際空間站于8月份購買了自己的超級計算機,當時SpaceX 的龍飛船運送了兩臺標準的基于Linux的惠普企業級Apollo 40機器,作為NASA的星載計算機實驗的一部分。這些機器將提供超過一萬億次每秒的計算能力,這比以前國際空間站可用的計算能力要多一個數量級。沒有將它們置于笨重的保護屏蔽裝置中,而是暴露在高輻射狀態中,降低其功率和速度,以查看機器是否能夠繼續正常運行。這些機器使用Haswell / Broadwell級通用處理器。
NVIDIA的 Volta于5月份發布,并在用于3D圖形和物理模擬的CUDA核中增加了Tensor核,用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這為一些應用場景提供了新的技術工具,如危險的小行星探索,搜索地外生命,自主運行的空中出租車,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中啟用簡單的圖像和語音識別。

國際空間站于8月份購買了自己的超級計算機,當時SpaceX 的龍飛船運送了兩臺標準的基于Linux的惠普企業級Apollo 40機器,作為NASA的星載計算機實驗的一部分。這些機器將提供超過一萬億次每秒的計算能力,這比以前國際空間站可用的計算能力要多一個數量級。沒有將它們置于笨重的保護屏蔽裝置中,而是暴露在高輻射狀態中,降低其功率和速度,以查看機器是否能夠繼續正常運行。這些機器使用Haswell / Broadwell級通用處理器。
為了獲得高性能航天算力,NASA于3月向波音公司開出了價值2660萬美元的合同,以生產小芯片設備原型。該小芯片將具有八個通用ARM Cortex-A53內核,采用雙四核配置,并采用抗輻射設計。它們將支持實時操作系統和基于Unix / Linux的多進程并發。它們適用于未來的深空機器人任務,載人任務的高度冗余措施以及美國空軍的高帶寬傳感器數據處理任務。
8月,BAE Systems公司宣布推出其RAD5545單板計算機,該計算機取代了早期航天器中使用的多卡式,并提高了計算吞吐量,存儲容量和帶寬。這是為了滿足任務需求,如數據加密,運行多操作系統,進行超高分辨率圖像處理等。RAD5545 SBC的性能比同公司的RAD750 SBC提高了10倍,后者可以在從地球軌道到火星表面的任何地方找到。它根據ANSI / VITA 78.00 SpaceVPX標準構建,該標準靈活,可擴展且可互操作,適用于高性能空間電子模塊。
早期的太空處理器設計已顯示出了非凡的適應性。卡西尼號太空船于9月份進入土星大氣層,裝載了七臺GVSC MIL-STD-1750A計算機,這些計算機是在1990年左右設計的,采用了十年前國防部超高速集成電路計劃開發的技術。每個處理器每秒能夠處理300萬條指令。卡西尼號太空船于20年前發射升空。
而40年前發射的旅行者1號和2號已經開始探索星際空間。它們各自有三種計算機,每臺計算機總共存儲32,000個字(每個字16或18bit),每秒運行大約8,000個指令。航天器仍然在工作,但功率在減小。給它們供能的放射性同位素發電機的半衰期為88年。在他們的距離,他們每秒傳輸160bit到NASA的深空網絡。